江南体育app下载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
3月初,醴陵市文旅广体局牵头召集20余家相关单位负责人,共商绘制“捡瓷地图”,力推瓷城文旅产业持续升温。
500公里外的江西景德镇,游人如织,仅今年春节假期,景德镇市就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96亿元,较去年春节假期分别增长74.66%、81.82%。
共处中部,同以陶瓷产业为发展内核,醴陵、景德镇向上攀高,硕果累累。景德镇文旅融合有何经验可取?日前,湖南日报全媒体报道组一路向东,走进景德镇。
记者驱车进入景德镇城区,道路两旁宽阔的绿化带、精美的瓷器雕塑,整洁的市容市貌和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以前的景德镇可是另一番景象。”景德镇市融媒体推进中心副主任段晓梅告诉记者,城市之变源自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塑形铸魂”行动。
陶瓷产业成就景德镇“高光”,也欠下一笔“环境债”,城区烟囱林立,空气污染严重。
10年前,景德镇打响“告别灰色、迎接绿色”战斗,推倒破旧烟囱、搬走污染企业,铺草地、种绿树。
有游客说,景德镇还是脏、乱、差,像个“草鞋码头”。景德镇人痛定思痛,决意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2017年,锚定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的目标,景德镇开启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核心的“塑形铸魂”行动。
先塑形。全市约51万平方米山体完成修复,昌江、西河、南河等水系生态得到治理,城区绿化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再铸魂。在对陶瓷文化遗迹、遗址保护,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同时,强力推进治脏、治乱、治差专项行动。
3年攻坚,一个“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展现在世人面前。景德镇相继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城市蝶变,游客激增。景德镇顺势而为,在推动陶瓷产业升级同时,精心布局“五陶”。“‘五陶’包括陶阳里、陶溪川、陶源谷、陶博城、陶科园,定位不同、各有特色,很快成为景德镇5个核心文旅IP,持续推动景德镇工业旅游做大做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胡有根介绍。
“草鞋码头”跃升为国际瓷都,成为中国十佳古城、“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
2023年,景德镇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50%,推动陶瓷产业营收突破860亿元,实现3年翻番。
景德镇历史遗存保存相对完好。与一些古城在开发中大拆大建不同,景德镇走出了另一条路。
昌江河畔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景德镇市中心,涵盖108条千年老城里弄、400余年的明清窑作群和70余年的陶瓷工业遗产,是景德镇“沿河建窑、因窑成市”的起点。
走进陶阳里,修旧如旧的老窑老厂焕发着历史荣光。“这里原来是景德镇第一家国营瓷厂——建国瓷厂。”景德镇陶阳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万瑞说,建国瓷厂上世纪90年代改制后,为解决职工出路问题,厂区对外承包经营,导致生产生活混杂,成为聚居数万人的棚户区。
10多年前,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集团成立陶阳里旅游开发公司,对建国瓷厂进行开发。
这个最初规划限于建国瓷厂100余亩“棚户区改造”项目,一再“裂变”,最终演变为文旅融合和城市更新的典范之作。“投资增加到100亿元,范围拓展到1.28平方公里,成为集文化交流、艺术展览、商业消费等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万瑞介绍,陶阳里已成为景德镇标志性景区,去年游客高达440万人次。
陶溪川以原宇宙瓷厂为核心拓展,已开发面积1.5平方公里。与众多文旅项目一样,该项目早期举步维艰。
“名气很大,游客不少,但经营困难,要不断‘输血’。传统的门店租赁模式难以盘活,必须找到新运营模式。”负责该项目运营的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刚好坦言。
陶溪川打出广告语“年轻人的造梦空间”,热爱陶瓷、梦想创业的年轻人蜂拥而至。陶然集2015年推出后,以燎原之势蔓延,由70余个摊位发展到2.4万年轻人聚集。
成功“引流”后,陶溪川打破传统经营模式“变现”。“建立自己的产品供应链,除餐饮还没做,其余业态都涉及了。”刚好介绍,目前陶溪川60%左右门店为自营。
陶溪川国贸饭店对面一家茶咖便是陶邑公司自营,店员告诉记者,门店年营收500万元以上。
新冠疫情发生后,陶邑公司转战线上,搭建直播带货基地,建立线上盈利模式,重新擦亮消失多年的“龙珠阁”陶瓷品牌。
“2019年营收就覆盖成本,去年达到12亿元。”刚好告诉记者,陶溪川现在不仅是文旅融合的典范,还在文创街区盈利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
山路弯弯,泉水潺潺,密林间散布一个又一个陶瓷文创店。三宝村开发后拓展的10公里山谷,景德镇人形象地称之为“瓷谷”。
随着瓷土资源枯竭和制瓷中心转移,三宝村逐渐衰落。“原来开采瓷土留下一片荒山,道路也破,有点本事的都迁到外面去了。”三宝村党支部书记胡国强说。
李见深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后,赴美攻读陶瓷硕士学位,先后在日本、加拿大、美国、荷兰等国举办个人作品展。上世纪90年代末,他回到景德镇,基于对陶瓷文化根源的追寻,独自一人来到三宝村,买下几间土房改造为创作室。
在李见深的影响下,一些国内外知名陶艺家跟随而至,三宝陶艺村名声日渐响亮。
荒山、破路显然不适应发展需要。景德镇市、珠山区先后投入40亿元对三宝村进行规划、改造。
紧接着,国际文创中心、闲云涧·马鞍岭、瓷源境文工旅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进驻。
修旧如旧,古韵重现;丰富业态,老村新貌。历经10年发展,三宝村成为国际陶艺村,聚集艺术和人文专家、教授百余人,国内外“景漂”创客3000余人,瓷器、餐饮、民宿、直播等各类企业300余家江南。
漫步三宝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不仅感受陶瓷文化的源远流长,还可品味现代生活陶艺之美。昔日凋敝的陶瓷古村落江南,变成世外“陶”源。
景德镇顺势作为,谋划包装陶源谷,升级文旅融合。2021年,陶源谷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傍晚,沈静怡和小伙伴拉着小推车向陶溪川走去。推车内整齐码放着她们新制的一批陶器。
沈静怡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大学期间,她就自制陶器赚取生活费。去年毕业后,她和同学留在景德镇创业。
“去掉开支,每个月能挣6000多元。”沈静怡认为,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不比上班挣得少,关键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无限可能,并非虚言。山东小伙杨立前2016年成为陶溪川“摊主”,如今从摊主变成店主,经营的邑空间创意陶瓷店平均每月有2万多元营业额。
作为景德镇规模最大的文创集市,陶溪川创意集市每周五、周六、周日开集,每场集市近500个不同的手作摊位。
“创意集市吸引2.4万年轻人,月活跃量7000人左右,大部分一年能挣20万元至30万元。”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刚好介绍。
为让千年陶瓷文化更加“火”起来、热起来、亮起来,景德镇成功打造创意集、陶然集、春秋大集“三大集市”IP。
“留下”者的梦想成真,吸引更多年轻人飞奔而来。目前,景德镇有6万“景漂”,其中“洋景漂”5000余人。
日本陶艺家高柳绫绪已在景德镇生活10年。“同样一个抹茶碗,在景德镇可以做出更丰富的颜色,售价比日本还高。”她说,景德镇有全世界最完备的手工制瓷产业链,“从泥料、釉料、拉坯、制瓷工具到烧窑,在景德镇一个电话就能搞定。”
醴陵人李白璐1996年到景德镇,是最早一批“景漂”之一。她告诉记者,景德镇之所以能留下年轻人、引来“洋景漂”,核心就在于具有完备的手工制瓷产业链,让陶瓷爱好者实现创业零门槛、低成本。
为让“景漂”更好地融入城市,近年来,景德镇推出一系列针对性服务举措,包括贴息贷款、子女入学、创业补贴等,甚至专门设立市招才引智、景漂景归人才服务局、景漂工会委员会。
景德镇滋养“景漂”,“景漂”成就景德镇。湖南人文祥将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与景德镇传统技艺结合,独创高温釉下五彩技法,打破景德镇在釉下多彩彩绘方面只有青花和釉里红比较稳定的单一局面,为景德镇陶瓷增添新彩。
“作为一座以陶瓷产业支撑千年发展的城市,推动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是景德镇的历史使命。”景德镇市市长胡雪梅表示,全力做好人才引育、品牌塑造、产权保护,努力让景德镇成为“梦工厂”。
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和源泉。习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与景德镇过去官窑服务于皇家和上层社会不同,醴陵的陶瓷从来都是为人民而造。从东汉诞生,就专注实用和民用,包含着陶瓷人的智慧和汗水,蕴藏着湘人的审美和性格,融入在国人的起居茶食中,广泛应用在各类工业场景里,成为千年流淌不息、哺育湘东大地的文脉乳汁。
正是陶瓷文化基因里的人民性,让醴陵陶瓷成为湖湘文化的巅峰力作。处江湖之远,它是富民支柱产业,养活着陶瓷企业1500余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瓷产品包括日用瓷、工业瓷、艺术瓷三大类品种4000多个。全世界每4个瓷杯就有1个产自醴陵。全国人民来醴陵捡瓷成为热潮。2023年,陶瓷全产业链产值达780亿元。居庙堂之高,它走进、人民大会堂,以国礼赠送外国政要。毛主席一生勤俭朴素,1958年用上醴陵陶瓷,再没换过,临终最后一餐饭,用的是家乡制作的瓷器。
千年窑火、百年辉煌,千亿产业、百万游人。在“万物皆文旅、处处皆文旅”的时代里,推动文化和生产力结合,和科技创新结合,和城市品牌结合,永恒不变的主线是“人”。唯有从人民的需求和创造力出发,才能育人才、动人心江南、聚人气,把湖湘文化和醴陵陶瓷推向世界,成就“千年瓷都,天下醴陵”。
做陶瓷人的陶瓷,打造顶级特色产业。以科技创新和工匠精神为引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好陶瓷研究所等科研平台,推动器形、色彩、原材料等共性技术研发,打造以陶瓷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经开区,支撑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世界电瓷之都”,建设电瓷电器产业长廊,建好炻瓷、陶瓷酒瓶、陶瓷装备特色小镇,全力支持华联、泰鑫、华鑫等本土头部企业发展,加快突破千亿产值。
做年轻人的陶瓷,打造顶流文旅目的地。聚焦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持续办好陶瓷博览会、花炮博览会、醴陵炒粉节等重大节会,深度开发“烟花秀”“炒粉节”“捡瓷”“醴陵美食”等一批既有特色IP,深度开发“瓷城古韵·一江两岸”,让群力瓷厂旧址、醴陵窑焕发活力,打造一站式文旅休闲、体验创意聚集地,与中国陶瓷谷串点成线,打造世界工业旅游标杆。做湖湘人的陶瓷,打造顶配人文品牌。
醴陵是湖南的醴陵,是世界的醴陵。立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背靠源流深厚的湖湘文化谱系,推动陶瓷文化与生态宜居城市更新深度融合,以瓷文化为载体,开展学术交流,丰富提升创作《国彩醴陵》《五彩瓷韵》等文艺精品,赓续湖湘陶瓷文化这一瑰宝。
2017年建成的陶瓷谷,位于醴陵经开区,占地650亩,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以陶瓷器皿作为建筑造型,包括醴陵陶瓷博物馆、陶瓷谷展览中心、瓷谷艺术馆、陶瓷谷超市、图兰朵酒店、瓷器口风情文化旅游街等,是目前国内陶瓷行业规模最大的艺术建筑群。
规模庞大的建筑群,提供吃、住、玩、购、娱一站式服务,醴陵“一日游”变为“过夜游”。去年,陶瓷谷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获评“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单位”“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
近年来,醴陵依托陶瓷谷,大力发展“个性定制、参与体验”的陶瓷文化旅游新业态。去年,醴陵免费捡瓷、炒粉节“出圈”,吸引年轻人纷纷前来“打卡”。
为拓展旅游项目,陶瓷谷正计划打造捡瓷示范点。“我们将统一形象宣传、规范捡瓷模式,打造捡瓷一条街。游客既可免费捡瓷,还能自己动手制作瓷器。”中国陶瓷谷旅游部经理彭颂介绍。